拿破仑经典论断:2个马木留克能打3个法军,1500对1000为何会输?
军事
军事 > 精品深读 > 正文

拿破仑经典论断:2个马木留克能打3个法军,1500对1000为何会输?

作者|冷研作者团队-吴畋

字数:3973,阅读时间:约8分钟

编者按:在近几年的中文网络界,突然出现了所谓近代军队和封建军队的区别概念。而在表达近代军队对封建军队的优势时,很多人都喜欢举拿破仑2个马木留克兵能打赢3个法国兵,但1000个法国兵却能打败1500个马木留克的例子。那么在真实战场的情况到底如何呢?

我们还想为量转变为质找一个证人,这就是拿破仑。

拿破仑描写过骑术不精但有纪律的法国骑兵和当时无疑地最善于单个格斗但没有纪律的骑兵——马木留克兵之间的战斗,他写道:

“两个马木留克兵绝对能打赢三个法国兵,一百个法国兵与一百个马木留克兵势均力敌,三百个法国兵大都能战胜三百个马木留克兵,而一千个法国兵则总能打败一千五百个马木留克兵。”

——恩格斯《反杜林论》

拿破仑的名言

在哲学著作《反杜林论》中,革命导师恩格斯摘引了拿破仑的这段话,将它视为“量变引起质变”的典型例证。于是,随着马恩著作的译介,这个说法也在上世纪传入国内。

恩格斯之所以会引用拿破仑语录,原因自然是它已经在19世纪的欧洲军事爱好者当中风行一时。1823年,拿破仑旧部在巴黎出版了一本名称冗长的著作《拿破仑执政时期法国历史回忆录,与拿破仑一同被俘的将军们编于圣赫勒拿岛,根据完全由拿破仑亲自校订的原稿刊行》,此书刊行后流传极广,一度可以说是洛阳纸贵,而拿破仑在书中举出的马木留克事例也因其有趣且富含哲理成为许多人争论军事时的谈资。

▲图1. 《拿破仑执政时期法国历史回忆录》(以下简称《回忆录》)扉页

《回忆录》里论述马木留克与法国骑兵战力对比的具体内容如下:

“两个马木留克可以对付三个法军,因为马木留克武器更好、马匹更好、训练更好,拥有两双手枪、一支喇叭枪、一支马枪、一顶有面甲的头盔、一副锁子甲、几匹战马以及几个步行仆役。但100名法军骑兵无需害怕100名马木留克,300就足以战胜300,1000就总能打败1500:战术、队形和队形变换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在对付马木留克的时候,骑兵将领缪拉、勒克莱尔、拉萨尔将部队列成几条战线:当[马木留克]开始包抄第一条战线时,第二线就要推进到左右两侧支援第一线。马木留克此时会停下来并企图包抄新的战线,而这就是冲击他们的时刻,[马木留克]一定会被击溃。”

▲图2. 手持手枪的马木留克

后来,第二帝国时期整理出版的《拿破仑书信集》里同样收录了这则语录,其内容更接近原貌,但与《回忆录》中的通行版本略有出入。不过,因为《回忆录》实在过于流行,无论是恩格斯的《反杜林论》还是二战前后苏联出版的《拿破仑文选》,都直接选取了《回忆录》版本的文字。

天残地缺的骑兵

拿破仑的这段论述可以让诸位读者直观意识到将骑兵梯次配置,以多条战线迎击对手的重要性。不过,《回忆录》里的文字听起来更像是理论概述,实战中的状况又如何呢?

其实,远征埃及的法国骑兵满打满算不过是2820人,这当中只有300人带上了坐骑,其他人员都依靠登陆后就地征用的马匹。而且法军往往依赖步兵和炮兵的优势火力,因此双方骑兵的交战次数并不算多,哪怕是著名的金字塔大战里,都几乎没有值得一提的骑兵对决。正好拿破仑又多嘴提到了缪拉(Murat)、勒克莱尔(Leclerc)和拉萨尔(Lasalle)这三个名字。于是,我们就可以轻松断定他提到的战斗实际上是1798年8月11日(共和六年热月24日)的萨勒海耶(Salahieh/Salheya)战斗。

▲图3. 萨勒海耶是从埃及向东前往西奈半岛和巴勒斯坦的必经之地

1798年7月21日,法军在金字塔会战中击溃了马木留克联军,战后,马木留克两大巨头分道扬镳:易卜拉欣贝伊率部向东撤退,穆拉德贝伊则向南退却。按照法国人沃尔内在1787年的记载,埃及当时大约有二十个割据称雄的“贝伊”或“巴依”老爷,其中实力最弱的贝伊手头大概只有50个马木留克(读者可以将他们类比成中世纪欧洲的正牌骑士),实力最强的易卜拉欣帐下马木留克约有600之多,穆拉德手头虽然仅有400,却擅长联合其他贝伊,他俩于是就成为叱咤埃及十余年的“双雄”。

▲图4. 易卜拉欣贝伊

8月初,为了阻止易卜拉欣退到叙利亚重整旗鼓,拿破仑亲自率军东进,他的先头部队则是妹夫勒克莱尔率领的步骑混合部队。8月11日下午4点,经过为期四天的强行军,勒克莱尔麾下的大约300名骑兵,终于在沙漠边缘的萨勒海耶附近追上了易卜拉欣的后卫部队,步兵却距离战场还有两个小时的行程。法军战报里声称当面之敌是800-900名“马木留克精锐”。老将易卜拉欣当然会让部分精锐部队断后,但正如前文所述,他手头的马木留克峰值也就是600而已,经历了十多年的动乱和金字塔大战的损耗后,这位孤狼般的军阀根本拿不出这么多的“马木留克精锐”,即便加上“浪人”和首鼠两端的贝都因游牧骑兵,八九百也绝对是个过高估计。按照欧洲军队与土耳其人交战时的“以一作三”的报告惯例,双方兵力相当或许较为合理。

▲图5. 萨勒海耶附近地貌

虎头蛇尾的决斗

法军率先抵达战场的是两个骑着阿拉伯马的轻骑兵中队,它们分别来自第7骠骑兵团和第22猎骑兵团,加上随行的军官突击队合计约150人,其后则是两个骑着法国马的龙骑兵中队,它们分别来自第3、15龙骑兵团,也有150人左右。眼看暮色将至,步兵仍然无法赶到战场,易卜拉欣的辎重队却已顺利动身离开,亲临一线的拿破仑当即越级指挥,下令骑兵冲向“两队秩序井然的马木留克后卫”。

▲图6. 拉萨尔率部与马木留克混战

马木留克先是退却、散开,等到法军轻骑兵以大快步(每秒4米)行进大约一法里(4公里)后,这才突然回身交战。此时,马木留克早已将队形拉得很散,因而自然形成了包抄之势。军需官米奥(Miot)指出,“轻骑兵冲向一支人数可观的敌人,可等到他们冲过去之后,对面已经一个人都没了,等到他们停马转身,马木留克就包抄乃至四面合围……马木留克始终是以散开队形作战的呀!”

▲图7. 以格鲁吉亚裔马木留克为原型的苏联电影《马木留克》中的马木留克飞驰场景

随行的工兵少校德特鲁瓦(Detroye)在日记里如是描述:

“大约100名猎骑兵和骠骑兵以良好的队形和极大的活力冲锋陷阵,敌人则以无以复加的勇敢和狂暴展开迎击,我们在一瞬间就被包围了……我从未见过像马木留克这么勇敢的人,也没见过在骑马、使枪、运刀方面比他们更灵活的人。他们真是敏捷,用马枪朝着一个法国人开火之后,立刻就会用使枪的那只手拿着马刀砍过来!”

▲图8. 拉萨尔下马战斗

目击者炮兵中尉多格罗(Doguereau)写道:

“(轻骑兵的)第一队立刻被马木留克围住,双方相互砍杀,或者准确地说,是我们被他们砍。第二队倒是有时间列成横队投入战斗,坚决地展开了抵抗。第一队的幸存者退到了第二队背后,可有几名马木留克已经以惊人的活力飞奔过来砍杀横队后方维持队形的军士。”

法军轻骑兵几乎陷入了灭顶之灾,骠骑兵指挥官德斯特雷(Destrès)少校连人带马被砍伤,全身至少有14处刀伤,几乎当场殒命。猎骑兵指挥官拉萨尔少校一度被迫下马,后来也只是靠着个人武艺和运气才逃过一劫。马木留克在近战中的优势既源于武艺和身手,也源自较好的防御装备,洛吉耶(Laugier)上校曾感叹:“马刀劈砍对浑身是铁的马木留克毫无效果。”根据战后统计,轻骑兵里竟有13人当场战死、13人伤重而亡、25人负伤后捡回性命!

▲图9. 《马木留克》电影中“浑身是铁”的马木留克

关键时刻,位于法军第二线的150名龙骑兵投入战斗,他们朝着左右两侧展开成横队,反过来包抄正在投入混战的马木留克,接下来举起龙骑兵步枪,以横队朝着人群打出一轮齐射,随后拔出直剑展开冲击。骑兵旅长缪拉和他的副官科尔贝,此时都因为渴望战斗而身处龙骑兵最前列,科尔贝如此回忆:“再晚一会儿,这场苦战就可能给法军造成极大的损失。还好……龙骑兵赶到了,在发起冲击之前,龙骑兵朝着马木留克开了火,后者害怕被包围,而且满足于掩护辎重队退却,于是飞快地离开了战场,没有让一个人落入法国人手中……”

▲图10. 龙骑兵步枪,龙骑兵虽然在拿破仑时代早已成为真正的骑兵,但装备、军衔仍保留步兵特色,龙骑兵步枪这个名称就是其中的典型例证

死里逃生的德特鲁瓦感慨道:“要不是龙骑兵投入战斗并且朝敌人开火,我们几乎都得死在马木留克的铁蹄之下……还好敌人没打算继续打下去。”

米奥以相对冷静的笔调写道:“龙骑兵慢步前行,以冷静、准确的射击最终迫使马木留克逃跑。”

▲图11. 《马木留克》电影中的法军龙骑兵与马木留克混战场景

这场虎头蛇尾的萨勒海耶战斗就此结束,马木留克当然有权宣称他们打了一场漂亮的后卫战,迟滞乃至重创了法国追兵。开罗战后甚至开始流传起如下传说:法国人原本已经打算退兵,只是因为一队贝都因游牧民想要劫掠易卜拉欣的财宝,马木留克才被迫率先退兵!

虽然法军骑兵在这场战斗并没占到太多便宜,但也总算是控制了战场,并且缴获了两门马木留克扔下的破炮和少许骆驼,随后宣称胜利乃是理所应当,拿破仑将此战作为典范战例浓缩提炼后写入《回忆录》也无可厚非。至于被拿破仑忽略的龙骑兵齐射环节,法国远征军早已公认它能够在对付马木留克的关键时刻发挥作用,不仅在中东战场大用特用,而且还将这种习惯带回了欧洲,传遍了整支骑兵队伍:直到拿破仑战争的最后一年,我们还可以看到法国胸甲骑兵在利尼会战里用一轮原地马枪齐射打垮了当面的普鲁士骑兵。

总而言之,人员、马匹素质都处于下风的法军骑兵,或许的确可以像拿破仑语录里那样依靠出色的队形变换和机动挫败马木留克,但被他忽略的火器,同样发挥了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

参考资料:

Mémoires pour servir à l'histoire de France sous Napoléon. Paris, 1823.

Doguereau, J.-P., Journal de l'expédition d'Egypte. Paris, 1904.

La Jonquiere, C. De, L'expedition d'Egypte 1798-1801. Paris, 1899-1907.

Miot, J., Memoires pour servir a l'histoire des expeditions en Egypte et en Syrie. Paris, 1804.

Picard, L., La cavalerie dans les guerres de la révolution et de l'empire. Saumur, 1895.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吴畋,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