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二年前的这一战 奠定了中国西部解放的基石
军事
军事 > 头条图片 > 正文

七十二年前的这一战 奠定了中国西部解放的基石

自动播放

七十二年前的这一战,奠定了中国西部解放的基石

王鼎杰

“红星照耀中国”的最后一期是“回家”,拍摄地点是兰州烈士陵园及沈家岭战场遗址。

七十二年前的这一战 奠定了中国西部解放的基石

七十二年前,无数英雄在这里前仆后继,书写了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

如果说河西走廊是西部中国的锁钥,兰州是河西走廊的锁钥。沈家岭就是兰州的锁钥。

1949年8月,新中国成立前夕。随着三大战役的结束,东中国的统一已成定局。但是,放眼西望,内有分裂势力,外有强国觊觎,如果不能快速解放兰州,西中国的统一就会遥遥无期。

当时西北野战军面临的第一要务就是快速解放兰州,而且要在这里打一场歼灭战,消灭马家军的主力部队。

为了达成这个速决战和歼灭战的目的。五个军,十八万人,昼夜兼程,迅速完成了对兰州的合围。

但是,当时的西北地区,人少民贫,物资匮乏,敌军又坚壁清野,龟缩力量,凭险顽抗。而我军当时缺乏有效的运输手段,再加上雨季来临,虽然动员了十五万群众支前,但后勤仍频频告急。最基本的军粮供应也难以维持,战地周围的野菜也迅速消耗殆尽。一线将士普遍营养不良,很多人还成了病号。

这是一场不能拖延的急战。急战在而意味着空前的激战。

兰州周围群山环绕,中央黄河奔流而过,可谓易守难攻。在汉代就有金城的名称。马家军充分利用了地形,构筑了坚固工事,负隅顽抗。

此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第十一师领受了一个重要任务:夺取沈家岭,直插黄河铁桥,打乱敌军部署,切断敌军退路,一举完成歼灭战的既定任务。

这一战的困难在于,兰州的周围处处是山,敌军又厚集兵力、处处设防。这就意味着难以进行大空间的迂回穿插。找准要害,直线攻击,反而成了最佳选择。用四军战前会议的说法,就是“顶牛战”。在这个顶牛的过程中,沈家岭就是力量聚集的关键点。因为从这里最容易直插黄河铁桥。

另一个困难在于,沈家岭及其左右的山地都是南北走向。而且山间谷地狭小,山地落差极大。这就意味着战术迂回也不可能。假如顺着山谷前进,再爬山攻击,就会先遭遇敌军的交叉火力覆盖,继而面对几乎无法攀登的陡峭山体。

这就意味着,十一师只能沿着山脊线,从极其狭窄的正面上展开,硬攻敌军的坚固阵地。

对攻守双方而言,这是一场没有多少计谋可用的生死相搏。守军是必守,攻者是必攻。而且双方都进行深入的战斗动员,士气旗鼓相当。

在我军的近攻轴线上,敌军在两千米的距离上构筑了三道防线,更将山体削成一道道三到九米高的陡壁。火力点有明有暗,还有倒打火力点,以及各种地雷、障碍物。

对进攻者而言,这无疑于一场要塞攻坚作战。攻击者不仅要克服各种障碍物和火力点,更要连续攀爬攻坚,比突破最困难的城墙还要困难。

8月21日陵城六点,十一师32团率先发起攻击。

在经历了一天的血战后,32团的攻击不幸以失败而告终。但正是这次进攻,让我军彻底看清了敌军阵地的特点和大致部署,为后续的总攻击做出了重大贡献。

因为伤亡较大,32团退入预备战线。31团接过了继续进攻的接力点。

当时31团的团长名叫王学礼,33岁,是一个十五岁参加革命,十七岁入党的老战士、老党员。

王学礼团长接过攻击任务后,和政委张平山一起,在21日当晚连夜召开营长、教导员参加的党委扩大会议。一边前出进入攻击阵地,一边带领团主要指战员到最前线侦察敌情、地形。

同时,王学礼更要求基层指战员向31团的战友们认真了解情况。

反复研究的结论是,这是一块空前难啃的硬骨头,而且没有多少取巧的空间。

面对这个硬骨头,王学礼的结论是:进攻,进攻,再进攻。“全团只要还有一个人活着。爬,也要爬上沈家岭!”

正是怀着这种觉悟,31团在25日凌晨发起了总攻。

战斗从8月25日的早晨六点半,一直打到晚上八点。

三十一团浴血奋战,连续突破敌军三道防线,夺取了敌军的核心阵地。此时,全团只剩不到二百人。

敌军用汽车运来整团的援军,又发起了凶狠的反扑,企图夺回丢失的阵地。

王学礼带领三十一团剩下的战士,打退了敌军一次次反扑。

最终,他们守住了阵地。王学礼却倒在炮火之中,再没有起来。

激战中,31团的剩余战士也加入了攻击。作为预备队的33团也在关键时刻投入了最后的决战。30团政委李锡贵、32团副团长马克忠均在这次战斗中壮烈牺牲。

战后统计,十一师的三个团:31团战余120人,32团战余数十人,33团战余300余人。

正是他们的牺牲,实现了兰州的迅速解放。

那一天,他们不仅打开了兰州的锁钥,而且打断了敌军的脊梁。

李少白,国民党军第八十二军一九零师的上校参谋长。作为兰州战役的亲历者,他多年后仍无法忘记当天发生的一幕:

沈家岭阵地丢失后,守军彻底失去了抵抗的意志,撤退迅速变成溃败。解放军则迅猛追击。一个解放军的机枪手一路追到桥南,架起机枪就打。当时,枪口火焰看的一清二楚,而守军中不乏特等射手。但是,没有一个人停下来打掉这个火力点。只有逃跑,不停逃跑……

战斗结束后,31团获颁第一野战军及西北军区“英勇顽强”荣誉称号,二兵团“真正顽强”奖旗。

今天,当我们面对这些荣誉时,当我们穿行在沈家岭战场故地时,当我们走在兰州烈士陵园的一颗颗红星中时,所有的姓名、数字,背后都是可歌可泣的故事,都是永不消逝的传奇。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