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生产50架的国产战机,空战击败歼11B,为何空军却不喜欢
军事
军事 > 自媒体 > 正文

仅生产50架的国产战机,空战击败歼11B,为何空军却不喜欢

原创2021-09-16 12:16·军武次位面

【军武次位面】作者:乐乐

九月初,结束在俄罗斯“航空飞镖”-2021比赛的中国参战队伍,带着诸多荣誉顺利归国。而此次出国的三款机型中,运-20战略运输机是从2020年就经常出境的常客,歼-16也早已功成名就,唯独诞生最早的歼-10B,在国内反而有一种名不见经传的感觉。如果不是2018年珠海航展上,歼-10B推力矢量验证机一战成名,恐怕许多人对歼-10B的了解可能也就是一个代号。事实上,歼-10B的生产数量虽然不多,名气也不是很大,但从设计理念上来说,其实是国内第一款自主研发的三代半多用途战斗机,倘若没有歼-10B,恐怕后来歼-10C也很难达到如今的高度。

▲此次出国参赛的歼-10B

2004年,当时已经首飞六年的歼-10,在性能大体完善之后,开始小批量进入部队试用。其设计单位成飞也开始着手对歼-10进行改进,而就在改进工作开始之前,一件在中国空军发展史上有里程碑意义的演习开始了。2005年8月18日至25日,中国与俄罗斯联手在中国境内举行了第一次联合军事演习,代号“和平使命-2005”。在这场演习中,俄罗斯空军的苏-27SM、苏-24M2等机型,使用的KAB-500、KH-29等精确制导武器表现非常出色,使得即使海湾战争已经过去14年之久,但仍然以常规炸弹和火箭弹为主要对地武器的中国空军大开眼界。也就是在此次演习之后,中国空军才大受触动,最终催化了“空天一体,攻防兼备”战略的诞生。而当时正在改进的歼-10A也同样受到了极大影响,并最终诞生了歼-10B。

▲俄罗斯苏-27SM战斗机

从2005年底开始,歼-10B项目正式启动,其核心改进理念,就是将原本突出高空高速性能的歼-10A,向搭载更复杂型号武器、战场适应性更强的多用途战斗机转变。在这种指导思想下,成飞虽然没有对歼-10的整体气动布局作根本性的改动,但修改的地方仍然不少。其中最显著也最知名的,就是将歼-10A的传统式进气道改为歼-10B的DSI进气道,在降低结构重量,减少雷达反射截面积的同时,也推动了歼-10B飞行包线的变化。原本在歼-10A身上最大2.2马赫的飞行速度,在歼-10B身上就只剩下1.8马赫,但其在高亚音速以及在跨音速区间的稳定性,得到了大幅度加强,同时飞行操作品质也有明显提升。

▲进气道口的“小鼓包”就是DSI的标志

此外,成飞为了配合进气道变化所导致的腹部气流场和整机重心的变化,对整个前机身进行了大量修饰,机身横截面由歼-10A的近圆形改成椭圆形,在改善前机身气流场的同时,增大了机内航电舱和雷达舱的空间,为增加航电设备和雷达提供了基础。在这种情况下,歼-10B更换了歼-10A装备的传统机械扫描雷达,转而装备了当时国内最新的无源相控阵雷达,探测距离、探测精度和目标分辨率都大幅度上升。在机头风挡右侧还安装了一部红外搜索和跟踪系统,以便于为中距空空导弹提供指引信息。同时还换装了全新的综合电子战以及导弹预警系统,提高了在复杂电磁环境中生存的能力。

▲经过修饰的前机身在歼-10C身上也得到了继承

最重要的是,歼-10B针对歼-10A挂点利用率不足、分布不合理、结构复杂的缺点,从内部结构和排线着手,对整个挂架进行了大幅调整,尤其是机翼中间使用频率最高,载重能力最强的重型挂机,结构得到进一步加强,使其最大挂载能力提高到了约1.2吨,具备了挂载大型对地和对海攻击武器的能力。同时,对于机腹下的多个挂架,也重新敷设了电气和检测接口,使之具备了搭载250公斤及以下精确制导武器的能力。

▲挂载三个副油箱(最多)的歼-10B

经过这一系列改进之后,于2010年前后服役的歼-10B,其对空作战能力,由于搭载的新型雷达和导弹武器,较歼-10A有了很大提高。对地、对海攻击能力更是有了飞跃式进步,当时国内发展的卫星制导炸弹、激光制导炸弹、空地导弹、空舰导弹等都在歼-10B的使用范围之内。唯一的不足就在于重型武器的挂载能力有限,这主要是因为歼-10的挂架设计存在先天不足,使得其除了机翼中部的两个大型挂架之外,其余挂载都存在一定限制,尤其是机腹下的5个挂架,只能挂载250公斤及以下重量的炸弹或电子、侦察吊舱,这也是整个歼-10系列一直存在的问题。这种先天不足除非是对整个机体设计及内部敷设线路进行彻底改动,否则很难出现质的变化。而倘若进行这种大的改动,需要的资源与时间都不在少数,这显然与国内对歼-10的应用是存在一定冲突的。

▲典型空战挂载的歼-10

事实上,整个歼-10系列战斗机始终都是以对空任务为核心,不然也不会出现歼-10C在国内空战训练中战胜歼-16的传闻。但从歼-10B开始,由于具备使用精确制导武器的能力,使得歼-10B的对地攻击能力有了质的飞跃。虽然航程和挂载能力的不足,使得其攻击范围受到了很大限制,但中国空军毕竟不是像美国空军那样全球作战,预设战场较短的距离,使得歼-10这种在700千米范围内,都可以灵活行动的机型是非常有意义的。本质上来说,歼-10B的作战形态是从歼-10A的“只能空战”转变为“空战为主,对地为辅”。

▲歼-16的多用途能力比歼-10C要高出一筹

可以说,从歼-10A到歼-10B的转变,正是中国空军在当时从旧观念到新战略转变的缩影,而歼-10B的大获成功,也使得国内第一次完成了多用途战斗机的设计、制造和应用这一整套流程,并最终推动了歼-10C和歼-16的诞生。唯一可惜的是,由于歼-10B正好诞生于国内航空工业大爆发的前夕,使得其设计理念虽然达到了一定高度,但受当时航电和硬件限制,实际战斗力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在生产了约50余架之后便结束,空军转而将目光集中到了搭载有源相控阵雷达的歼-10C身上。

▲歼-10C的出现是歼-10B停止生产的最重要原因

但歼-10B仍然在中国空军发展史上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国内当时同阶段发展的歼-11B,就由于仍然没有从“典型空战思维”中走出来,使得其整体性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并最终对其服役生涯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相比之下,歼-10B的气动设计和航程、载重能力,虽然明显弱于歼-11B,但凭借其搭载的无源相控阵雷达以及先进的设计理念,仍然作为国内第一款自主研发的三代半战斗机,而载入中国空军的史册。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