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能极强 变后掠翼:强-6为何胎死腹中?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性能极强 变后掠翼:强-6为何胎死腹中?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

作者:毅文团队阿喀琉斯,无授权禁转

1974年,中国与越南爆发了西沙海战,此战中国海军仅利用4艘小型舰艇和越南4艘大型舰船进行了正面对抗,并取得胜利。

虽然在海军层面上我军取得了战术胜利,但在空军装备方面上却暴露出了严重的弊病。

在此战中,中国海军装备的大量战机不是因为手短就是因为没有空战能力,既无法支援海军部队,更无法夺取制空权。这让海航在此战中的表现极为尴尬。

此战过后,三机部立刻提出了设计新型支援强击机的要求。确定了新型飞机的技术性能,由于我国航空工业实力较弱。决定海、空军使用同一种机型,也就是一机两用,一装备不同种类武器和机载设备来分别满足海、空军的不同需求。

在这一次方案竞选中。强-5之父陆孝彭率先提出了可变后掠翼设计的强-6。由于在70年代我国使用歼7战机成功换取了出口到埃及的米格-23MC,以及少部分美制F111攻击机的残骸碎片。所以在强-6的设计方案中,总师陆孝彭决定利用眼前的外国技术,在强-6上大胆采用可变后掠翼设计。但是也有方案提出,由于时间紧迫,不如在歼-5的基础上进行稍微改进,换上从英国进口的“斯贝”发动机。

▲强-5之父陆孝澎,他带领只有13人的团队在简陋的车间里敲敲打打,硬是把强-5造出来了

但很快被总师拒绝,他要求强-6不能使用外国发动机,最好用用国产正在研制中的“涡扇-6”(WS-6)发动机。最终在1979年三机部经过会议决定采用陆孝彭看好的南昌飞机制造厂的强-6方案。

不过由于我国航空技术经验的薄弱,以及说研发不如说是对苏联米格23战机的逆向仿制而已。

▲强-6已经采用了多款机型的设计,机身中后段部分采用了米格23的设计,而机身前段部分则使用了类似于F16的机腹进气。

强-6和米格-23MC同样采用了悬臂式上单翼结构的可变翼布局,这种结构阻力小加上稳定性较高,非常适合飞机的高速突防,有利于对地攻击。并且根据资料记载这款战机甚至计划使用极为先进的电传飞控。

在性能指标上,强-6最大武器载荷4500公斤,作战半径900公里。拥有强大的对地攻击能力,基本满足了海航的高航程和对地攻击能力。

但是看起来性能强力的强-6最终还是下马了,原因是在研制过程中遇到了诸多无法解决的技术性问题。

首先自研的强-6超重问题很严重,和我们逆向仿制的米格-23战机相比,因为材料和制造工艺根本达不到苏联原产水平,我们的后掠翼机构比原机要超重12%,这严重影响了战机的运载量,还缩减了三机部最为看重的作战半径。

其次我国研制的变后掠翼设计的控制系统故障频出,也一直无法解决。

▲变后掠翼飞机设计复杂,对于航空工业技术有着相对的要求,并且操纵也非常麻烦,所以在之后这种设计便不被采用了

但强-6下马的真正原因,还是飞机最重要的还是飞机的心脏出问题了。原本准备换装的国产涡轮-6发动机在实验过程中状况百出,其使用寿命不足100小时,根本达不到实用标准。而此时性能较好的西飞“歼轰-7”已经用上了国产化的英国斯贝发动机。相比之下,国产的发动机WS-6通过数年的研发,花费了无数的资金,人力物力也无法达到实用化,也自然就停止了研制不得不下马。

没有了发动机的支持,加上歼轰-7飞豹的量产。在强-6身上继续耗费资源和研制也就没有了意义。换句话说强-6最终死在了发动机上。

▲由于我航空领域想要集中全力突破发动机的难关,导致“涡扇-6”拥有着过高的技术指标,但是科研必须是脚踏实地的,“涡扇-6”以我国80年代的技术工艺是无法量产的,失败也是自然的

发动机这一块一直是国产机难解的通病。事实上在我国航空历史上,大部分机型的失败和下马,基本上都是因为发动机而造成,因为再好的机体布局,多么好的气动设计,没有发动机这个强力的心脏支持,都是徒劳无用的。大家有什么有趣见解,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本文为毅叔说世界系列,感兴趣的朋友,请用微信搜索公众号:局势帝,收看全部毅叔说世界系列原创文章)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