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绒花》:二战德国山地兵战史1939-1945(No.27)
军事
军事 > 自媒体 > 正文

《雪绒花》:二战德国山地兵战史1939-1945(No.27)

★ 二战德军山地部队将领列传 ★

弗朗茨•伯梅 Franz Bohme

1885年4月15日,伯梅出生在奥地利的采尔特维希( Zeltweg)。1900年10月1日成为了奥匈帝国军队的一名军校学员。在1902年伯梅17岁时,他的父亲不幸去逝,次年,他的母亲也抑郁而终。伯梅强忍着失去双亲的巨大悲痛,完成了军校的学习,在1904年成为一名见习少尉。1905年,他被正式晋升为少尉,在第95步兵团服役。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伯梅随皇家第38匈牙利师开赴东加里西亚(East Galicia)前线。1915年,伯梅转入德国陆军中服役,并因为表现出色,曾在普鲁士总参谋部工作过一段时间。1916年,伯梅被调往意大利前线,先后在第24军、第2伊松索集团军和第1伊松索集团军任职,参加了第10、11、12次伊松索会战,伯梅也是在这一时期对山地作战有所了解。1918年,伯梅随奥地利第1师到达西线,参加了马斯河以东的防御作战直至战争结束。奥匈帝国解体后,伯梅继续留在奥地利陆军中服役,并在1929年娶一位罗马尼亚将军之女为妻。

1938年德奥合并后,伯梅加入德国陆军中服役,在1939年6月1日被任命为第30步兵师师长,但在6月19日改任第32步兵师师长,并率该师参加了波兰战役,在战役期间,他还临时代理了第2军的指挥权。1940年6月5日法国战役期间,伯梅接替赫尔曼•冯•施佩克(Hermann Ritter von Speck)将军暂时担任第43军军长,施佩克则出任第18山地军军长,但10天后,施佩克就在前线阵亡,由伯梅接过第18山地军的指挥权。伯梅率该军参加了1941年4月对巴尔干的进攻,并在1941年9月被任命为驻塞尔维亚德军部队总司令,1942年初率部前往芬兰前线作战。1943年12月10日,伯梅出任萨尔茨堡第十八军区司令。1944年6月24日,伯梅又重返巴尔干,担任第2装甲集团军司令,但不幸的是,三周后的7月15日,他就在一次飞机失事中受伤,不得不离开了指挥岗位回国休养,并出任德国后备军司令。1945年1月8日,伯梅被任命为第20山地集团军司令兼驻挪威德军部队总司令,直到战争结束。

伯梅在担任德军驻塞尔维亚军事长官期间,推行残酷的人质法,即每有一名德国人被杀,就枪杀100名人质,每有一名德国人受伤,就枪杀50名人质,以此镇压当地的反抗运动。战后,伯梅因在塞尔维亚犯下的战争罪行而受到盟国军事法庭的审判,在关押期间,他在1947年5月29日从监狱四楼跳下,自杀身亡,遗体被安葬在奥地利的格拉茨(Graz)。

伯梅在二战期间获得了骑士十字勋章和金质德意志十字奖章。

■ 弗朗茨·伯梅

爱德华•迪特尔 Eduard Dietl

作为德国山地部队资格最老的指挥官和“纳尔维克的英雄”,爱德华•迪特尔是二战德国最著名的山地部队将领之一。

迪特尔于1890年6月21日出生在上巴伐利亚的巴德艾伯灵(Bad Aibling),父亲是一位公务员。他在1909年10月1日以一名陆军见习少尉的身份进入巴伐利亚陆军,并在慕尼黑军事学院学习。1911年10月31日,迪特尔被派到巴伐利亚第5步兵团机枪连任排长,晋升少尉。在一战爆发后,迪特尔调任巴伐利亚第5步兵团第1营副官赴西线参战,并于1914年10月在战斗中受伤。伤愈归队后,迪特尔先后在巴伐利亚第1步兵团补充营、巴伐利亚第5步兵团补充营任职,在1915年6月9日晋升中尉。迪特尔后来又回到战斗部队,在任巴伐利亚第5步兵团团副官和巴伐利亚第7步兵旅副官,在战争接近结束的1918年10月再次受伤,他是在医院的病床上得知德国战败的消息。迪特尔在一战中获得了一级和二级铁十字勋章。

迪特尔是一位激进的民族主义者,在一战后参加了右翼军事组织埃普志愿军团。他还是老资格的纳粹党员,他的纳粹党证号甚至比希特勒还早,曾参与了1923年11月的“啤酒馆暴动”。后来因为国防军明令禁止军人参加政治活动,迪特尔才退出纳粹党,但和纳粹份子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也正因为如此,迪特尔在日后成为希特勒最宠信的将军。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