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特万会战:耶律大石把胜利引向中亚的里程碑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卡特万会战:耶律大石把胜利引向中亚的里程碑

公元1141年的秋日,耶律大石率领西辽大军与葛逻禄联军在撒马尔罕以北的卡特万草原击败了以当时的中亚霸主塞尔柱帝国为首的西域联军,史称卡特万会战。这次会战使西辽确立了在中亚伊斯兰世界的统治地位,耶律大石的声名也随之威震亚欧大陆,甚至被芙里奥的奥托主教杜撰成了能够进军耶路撒冷的祭祀王约翰。

战争导火索

虽然战争的双方分别是西辽帝国和塞尔柱帝国,但导火索却是喀喇汗国的葛逻禄人。喀喇汗国的主要民族是回鹘人和葛逻禄人,当年回鹘汗国灭亡后,大部分回鹘人分三路向西域迁徙,其中三支之一迁徙到葱岭西楚河、七河流域一带,联合当地的葛逻禄人以及其他突厥语民族建立了喀喇汗王朝,葛逻禄人也为喀喇汗王朝的强盛立下了汗马功劳。自此之后,葛逻禄人由喀喇汗大汗任命诸个叶护、小可汗、酋长,定期向汗国缴纳赋税、提供劳役与兵力,在其活动的七河流域享有较高的半自治权。

喀喇汗国建立之初并非伊斯兰国家,而是与回鹘汗国这些游牧民族汗国类似,生活着一些萨满教、拜火教、摩尼教和佛教徒。后来受波斯萨曼王朝的影响,汗国的第三任可汗萨图克归信了伊斯兰教,喀喇汗国也由此成为了第一个皈依伊斯兰教的突厥汗国。然而,在突厥民族伊斯兰化的过程中,游牧部落在信教方面往往是滞后的,因此汗国的统治阶级对于国内的游牧民族葛逻禄人、康里人、拔西密人等诟病不已,葛逻禄等民族对汗国统治者也是反抗不断,这种情形能从马赫穆德所著《突厥语大字典》中能找到一些描述。

公元1132年,东喀喇汗国阿赫马德汗逝世,其子易卜拉欣二世同葛逻禄首领和康里首领发生冲突。但是刚继任汗位的易卜拉欣二世不得人心,无力管辖,情急之下出了昏招,竟然请求西辽帮助平息叛乱。结果在耶律大石的招抚之下,这些葛逻禄人和康里人加入了西辽,使得西辽的军事力量骤增了一倍。耶律大石顺势而为,兵不血刃就占领了八剌沙衮(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玛克东南布拉纳),还把八剌沙衮改名为虎思斡耳朵(意为强大有力的汗庭),定都于此,东喀喇汗王国自此成为西辽附庸。

公元1137年,耶律大石率领西辽军队进入费尔干纳盆地,与前来抵抗的西喀喇汗国军队会战于忽毡(今塔吉克斯坦列宁纳巴德),花刺子模军队又攻破汗国首都布哈拉,处死了总督增基·本·阿里。西喀喇汗国一败涂地,可汗马赫穆德逃回撒马尔罕。马赫穆德将战争失败的责任推卸给葛逻禄人,并强迫葛逻禄人离开撒马尔罕边境,加剧了双方的矛盾。这次战败使马赫穆德感到无比惊恐和沮丧,他向自己的舅父,也就是塞尔柱帝国的苏丹阿哈马德·桑贾尔求援,但桑贾尔正忙于和花刺子模的战争,并未出兵给予帮助。彼时的塞尔柱帝国与花刺子模王朝同样也是矛盾不断。桑贾尔杀死了花剌子模沙王阿即思·本·穆罕默德的儿子,沙王怀恨在心,便向西辽派遣使节,并许以诸多好处,例如割让土地,与西辽联姻,甚至派兵帮助西辽占领河中地区,从而利诱耶律大石向塞尔柱帝国开战。

公元1141年4月,西喀喇汗国又与国内的葛逻禄人爆发冲突,可汗马赫穆德又求援于自己的舅父—塞尔柱帝国的苏丹桑贾尔,此时的西辽早已征服了东喀喇汗,在伊斯兰世界中已经崛起了,这引起了桑贾尔的不满。因此桑贾尔动员伊斯兰诸国参战,名为帮助西喀喇汗国驱逐异教徒军队,实则为捍卫自己在中亚诸国中的强权地位。此举得到锡斯坦、古尔、加兹尼、马赞德兰等呼罗珊君主响应,近十万人加入了塞尔柱帝国的穆斯林联军。

战前对峙

公元1141年7月,桑贾尔率领穆斯林联军渡过阿姆河,在河中地区向葛逻禄人发动进攻。面对强大的敌军,葛逻禄人通过已经臣服西辽的东喀喇汗葛逻禄人联系上了耶律大石,派遣使者向西辽求救。这恰好也给了耶律大石干涉中亚政局的借口,于是耶律大石写信给桑贾尔为葛逻禄人求情,并提出调停建议。然而骄傲不可一世的桑贾尔并不接受调解,并且回信命令耶律大石加入伊斯兰教,桑贾尔在信中威胁耶律大石:“若不改宗教,将率大军将尔消灭”。桑贾尔还夸耀他的部众擅用各式各样的兵器战斗,甚至在信中夸张的说:“他们甚至能用弓箭把头发射断”。当时桑贾尔的宰相塔希尔·本·法哲尔·穆勒克并不赞同用这样的信来挑衅耶律大石,但桑贾尔没有听从他的意见,仍然把信送了出去。耶律大石读完书信后,下令拔下送信使者的一撮胡须,然后给使者一根针让他当场示范是否能用针截断胡须。使者当然无法做到,耶律大石就质问使者:“既然针不能截断胡须,你们又怎么能用箭折断须发呢?”于是耶律大石命人杀了使者,正式向塞尔柱帝国宣战。

表面来看,西辽加入中亚的战局是因为受到了喀喇汗国葛逻禄人求助和花剌子模王国的怂恿,实际上,耶律大石及其部众大多都是不信教或者信奉佛教的,被迫入主西域的西辽帝国想要在中亚伊斯兰世界里站稳脚跟是相当困难的。彼时的中亚霸主塞尔柱帝国还控制着中亚的许多国家,如西喀喇汗王朝,花剌子模、哥疾宁王朝都是其附庸。耶律大石要想在中亚稳固自己的统治,就必须击败这些国家,和塞尔柱帝国发生战争也就成为必然。

一边是耶律大石想要在中亚获得自己的一席之地,一边是塞尔柱帝国下的葛逻禄人与花剌子模与统治者矛盾重重,因此,西辽与塞尔柱帝国的战争不可避免,一触即发。就这样,处心积虑已久的西辽终于名正言顺地发兵西征了。两国的军队相隔一公里左右,对峙在撒马尔罕以北的卡特万草原上,这里是一个依山的草原,西辽军队的背后有一道狭长的达尔加姆峡谷(距离撒马尔罕约12公里),耶律大石在观察了战场的地形后,让军队背靠达尔加姆峡谷驻扎。

西辽的军队中主要是契丹人、蒙古人、突厥人和汉人。据《辽史》记载,西辽在此次会战中的左右军各有2500人,可以以此推测出中军数量为1万至2万人。伊斯兰方面的史料则把西辽军队和塞尔柱联军比喻为蚂蚁和沙子,强调西辽军队数量处于优势,双方人数比例为1:3(10万对30万)或1:10(7万对70万),但这有可能是对于他们失败的推托之辞。此外,根据《辽史》中耶律大石战前训谕,西辽军队的数量应远少于桑贾尔的10万联军。虽然敌众我寡,但久经沙场的耶律大石并没有胆怯,反而鼓励将士们说:桑贾尔的联军虽然人多势众,但都是有勇无谋的乌合之众,如果全力进攻他们就会首尾不顾,我们就一定能赢得胜利。

草原上的厮杀

公元1141年9月9日,两军正式展开会战。战斗伊始,双方的中军出现了僵持。经过一番激烈战斗后,锡斯坦国王指挥的左翼部队插入了西辽军队中军与左军之间,导致耶律大石的中军和左军部队之间出现了一个缺口。桑贾尔的部队乘机对准缺口猛攻,试图突破西辽军队的阵营。此时塞尔柱联军显然占了上锋,因为在他们兵力占优势的情况下如果西辽的阵型崩溃了,那就是胜券在握了。危急情况之下,右军统领萧斡里剌临危不乱,找准机会率领右军2500名骑兵迂回到桑贾尔空虚的左翼,萧查剌阿不也率领左军的骑兵迂回到桑贾尔的后方并攻击其后卫。耶律大石带领的中军被塞尔柱左翼部队挤压时,也在向左回旋找突破口,这时就恰好攻击到了桑贾尔阵营的右翼。此时战场出现了西辽正面洞开,桑贾尔三面受敌的格局。

虽然锡斯坦贵族作战英勇,但桑贾尔的中军在战斗中受到挤压,被西辽的左中右三军包围。西辽军队将桑贾尔军队逼入了达尔加姆峡谷,并封锁了它的出路。这时,西辽军队中的葛逻禄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埋伏在峡谷中的葛逻禄人疯狂的厮杀着慌不择路的桑贾尔军队。桑贾尔的联军损失惨重,仅达尔加姆峡谷内就有上万人被杀,据《辽史》记载,塞尔柱帝国联军的阵亡者横尸数十里。在众多受害者中,包括军事指挥官,随军的宗教人员以及妇女。桑贾尔的妻子、左右翼统帅和伊斯兰法学家布哈里均被俘虏,桑贾尔和马赫穆德带残败逃至泰尔梅兹(今乌兹别克斯坦泰尔梅兹),后又离开那里逃往巴尔赫(今阿富汗巴尔赫)

于是,在西辽军队的勇猛冲杀下,塞尔柱帝国联军惨败。卡特万会战后,塞尔柱帝国的势力退出河中地区,耶律大石建立的西辽帝国成为了中亚霸主。战前,耶律大石占领东喀喇汗国和高昌回鹘等地,只是在中亚有一块立足之地。战后,西喀喇汗国成为西辽藩属、花剌子模也表示臣服于西辽,西辽南部边界到达了阿姆河。此后,河中地区一直受控于契丹人,直到公元13世纪,花剌子模沙王阿拉丁·穆罕默德才从他们那里将其夺走。

然而,控制河中地区并非卡特万会战带给耶律大石本人最深远的影响,这次会战使耶律大石之名,威震西域,远播亚欧。卡特万会战后,穆斯林军队被非穆斯林军队击败的消息传到了正在与塞尔柱突厥人对战的十字军耳中。这极大的振奋了正在争夺圣城耶路撒冷的十字军,他们幻想着这位新晋的中亚霸主能够帮助他们一起东西方联合起来夹攻穆斯林军队,从而引出了颇具传奇色彩、长传不衰的“祭祀王·约翰”的传说。这个传说在中世纪的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连教皇亚历山大三世也于1177年写信给他,请求帮助十字军。15世纪时,葡萄牙开辟新航路的原因之一就是和传说中的“祭祀王约翰”结盟。在如今整个中亚西亚东欧国家里,大量国家形容中国的词汇并不是常见的China或者Sino,而是 “Cathay”, 这个酷似“契丹”的名字,这就是由“Khitan(契丹)”一词演变而来。

卡特万会战不仅是中亚战争史上的一次重要会战,在中西方文化交流史上也是一次重大事件。卡特万会战后,耶律大石没有强迫民众改变信仰和风俗,而是充分尊重原有的秩序。不过,为了防止自己被当地人同化,作为统治者的契丹族则维持着自己的传统,以表示自己是大辽帝国的继承者。政治制度仍保持辽国的传统,南面官和北面官制,官府文书通用汉文,钱币上也印制汉文年号,这一切使得中国文化开始全方位、多层次的在中亚地区落地生根,发扬光大。在西辽统治中亚的这段时间里,中华文化西传产生了第一个高潮。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契丹文化,在耶律大石及其继承者的强有力政权的支持和倡导下,开始主动地、大规模地、有组织有系统地向西传播。当时懂汉语的波斯商人把汉语中的修辞、谜语、谚语,还有中国乐曲从东方带到了君士坦丁堡,中国文化从东向西缓慢地取代了希腊文化,形成了波斯文化的基础。

卡特万之战是对中亚历史有重要影响的一场战争,它使西辽帝国和塞尔柱帝国对中亚地区的政治影响和相互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纵观整个战局,西辽能够取胜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耶律大石统战得力。无论是蒙古高原还是中亚的各部落,均没有得到各国统治者的重视和善待。耶律大石就利用了这个关系空隙,对这些部落慢慢招抚,委以重任,得到了这些善战部落的拥戴,极大的增强了西辽的军事力量,为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二是耶律大石指挥有方。耶律大石巧妙地避开塞尔柱联军的锋芒,将他们逼入山谷,然后利用地形优势大量歼灭塞尔柱人的有生力量,彻底扭转了战争局面。三是葛逻禄人卖力参战。耶律大石之所以敢以寡敌众,是因为他知道,西喀喇汗国境内最善战的葛逻禄人,肯定会为西辽死战。伊斯兰方面史料《历史大全》还认为,西辽趁西喀喇汗王朝葛逻禄军队哗变这一机会,吸收了这支战斗力强劲的叛军为其所用,也是西辽能够取胜的一个关键因素。

结语:在卡特万草原上爆发的大决战,如同惊雷落地般震撼了四方,对中亚细亚甚至整个欧亚大陆的历史进程都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影响。耶律大石在此战中以少胜多,击败10万中亚联军,使得伊斯兰教第一次屈服于一个不信教的政权,立国之威莫过于此。卡特万一仗,让耶律大石从一个只有200多个随从的逃亡者变成了河中地区最具有威名的统治者,也奠定了西辽之后在中亚数十年的基业。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