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八轮”部队山寨美军斯特赖克?谣传,二者有天壤之别
军事
军事 > 自媒体 > 正文

中国“大八轮”部队山寨美军斯特赖克?谣传,二者有天壤之别

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2015改革后的“新型作战力量”之一,以ZBL-08型步兵战车车族(也就是“大八轮”)为主要战术装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型步兵旅一直吸引着军迷们的目光,对其建设思路、部队编成、任务想定也多有猜测。同时,作为我军中型旅在大洋彼岸的对手,美国陆军的“斯特赖克”旅级战斗队(SBCT)也经常会被人拿出来言说一二,甚至不出意外的流传着“抄袭”的言论。

那么,同为中美两军冷战后编成的新型战役兵团,我军中型旅与美军的“斯旅”在建设思路、作战想定方面是否有可比性?从部队编成上又有哪些差别,拿出来硬碰硬地对抗谁能打得过谁呢?今天我们就先从建设思想入手做一番比较。

美军斯特赖克装甲车

如果我们单纯地从美军的SBCT与我军中型旅的建设思想来考察,会很容易地发现,美军的“斯旅”与我军的中型旅从根子上来讲基本上就不是一个东西。

“斯特赖克”旅的来历

以SBCT而言,“斯旅”的建设与编成历史可以上溯到美军于1999年发布的《陆军愿景》及随后衍生出来的“美国陆军转型计划”,“计划”要求编制“目标部队”是“21世纪最佳陆战部队”。

但是,此番美军军改的核心要义还是很简单的,主要目标是为了解决海湾战争中表现出来的美国陆军缺乏中等级作战力量的问题: 海湾战争中,美军重装部队尽管在突破伊军防御正面的战役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部署速度较慢,战前的美军兵力集结花了足足小半年的时间。 重装部队在部署上的麻烦,促使美军开始选择一种部署灵活性较高的新型部队。 同时,重装部队面对迅速溃散的伊拉克军队总有“追之不及”的感觉、轻型部队尽管沿着铺装道路机动的速度很快,却打不过重装部队的问题,也迫使美军倾向于选择一种“中型合成化旅团”。

海湾战争中的美军悍马车队

在此基础上,美军对于“中型部队”的最初想定就是“部署灵活性高于重装部队、战役机动能力快于重装部队、后方保障程度低于重装部队、攻击力与防御力介于重装与轻装部队之间”。这些要求没什么,都比较正确,也算是对着海湾战争搞“对症下药”。但后面还有一条就比较有趣了:“可以快速编成,立即形成战斗力”。

美军斯特赖克装甲车

从这些表述我们可以看出,美军最早似乎并没有拿这个“中型旅”当根葱,毕竟以美军的《陆军愿景》而言,他们自己的“21世纪最佳部队”都要通过“三步走”的方式实现,而所谓的“中型旅”从一开始也就是个过渡性质的试验部队,主要任务就是摸索加上条令研发。

伊拉克战争中断了美军的改革进程

但是(我们又要说“但是”了),2001年的阿富汗战争与2003年的“伊拉克自由”行动改变了一切——美国陆军的“21世纪最佳部队”计划还没开始就被两场陷入泥潭的局部战争给打断了,给这些部队配备的“未来地面战斗系统”项目(著名的坑货FCS)也因为耗资实在过于巨大而被终止。但是“中型旅”反而被意外保留了下来:很简单,相比花了天价公帑连个响都没听见的FCS,中型旅这个项目好歹比较便宜,毕竟主战装备根本用不着研发:美军在中型旅装备上直接选择了加拿大通用汽车公司研发的LAVIII型8×8轮式装甲车。

LAV8×8轮式装甲车

在2000年11月双方的供货合同就已经签订完毕啦:美军花了40亿美元订购了通用地面系统公司的2100余台装甲车,平均算下来一台车辆的采购价才210万美元。相比较当时一台接近1000万美元的M1A2SEP型主战坦克,简直堪称是跳楼价大甩卖了。

M1A2型主战坦克单价接近1000万美元

“斯特赖克”旅的特征

但是,到美军在2003年真正编成“中型旅”(首个“斯旅”也就是美陆军第2机步师第3旅在2003年编成并全部投入伊拉克战场)的时候,其编制与运用思路却“越来越向奇怪的方向发展过去”了:最终编成的SBCT,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配合时任防长拉姆斯菲尔德脑洞大开提出的“一年打赢四场战争”的计划(要求美军实现1个月部署部队,2个月击败对手,1个月转移部署,形成“1+2”的4个打击周期)产物,自然而然地其编制与运用思路也就要变一变了。纵观最后真正编成的SBCT大概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时任美国防长的拉姆斯菲尔德

首先是大大强化了的快速部署能力。 按照美军“全球部署、全球到达”的要求,1个SBCT的309台“斯特赖克”系列战车可全部由C-17A“环球霸王”战役运输机空运(包括其它装备及补给,运输1个旅需要出动167架次),并在96小时内部署到世界热点地区的任何一个出发基地。当然在理论上调用这么多运输机有些困难,因此美军在实战部署中基本沿用了“空运部分先遣分队+战斗人员、海运大部分装备”的模式,也差不多达到了快速部署的要求。但是,强化了机动性和部署灵活性,弱化的自然就是部队的攻击和防御力了——为了降低车重,美军的“斯旅”主力的M1126型步兵运输车根本就没有安装理论上可以配备的双人机关炮炮塔,车体防护经过多次权衡,最后也只能勉强防御苏14.5毫米高射机枪的直射,为了防御RPG-7这种空心药罩的反坦克火箭筒而配备的格栅式附加装甲在空运中也无法加装。这种想定且不说对错,但是看美军最近又开始捣鼓往M1126上配备30毫米炮塔,就知道这弯路走了有多大。

M1126型步兵运输车

其次是大大强化的独立作战能力。 美军要求1个SBCT可在无或者弱战区级补给的情况下,在敌方战役纵深遂行72小时的独立作战任务(后来又延长到了120个小时)。同时,对独立作战能力的要求还进一步延伸到了靠旅级战斗队提供的态势感知能力上:按美军1个“斯旅”配备的侦察与情报部队数量来计算,配备有1个直属旅战斗队的侦察骑兵中队,各斯特赖克营则下辖侦察排。

M1126型步兵运输车

这些部队在战时的前出距离可达60千米左右(部分情况下甚至可前出80千米),最先与敌军建立火力接触并摸清当面敌军的实力底数。同时,侦察营的战场监视排还配备有4架RQ-7“云影”无人机,战时前出距离可达125千米左右。

美军RQ-7无人机

此外,“斯旅”的炮兵营是配备有3部AN/TPQ-36/37型炮兵侦察雷达的,以上三种类型的侦察单位在担任掩护部队或执行战场监视任务时,可以控制80公里左右的纵深地域,其战场态势感知能力可谓是超过了部分师一级战役兵团。

解放军的中型旅

那么,相比较美军的SBCT,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中型旅的建设思想与编成又有什么特点呢?是否因为跟“斯旅”的装备都是“大八轮”,我们就可以说这两种部队是“同一片叶子”呢?显然不是。即使是从建设思路上来讲,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轮式部队”或曰“中型旅”跟美军的斯特赖克旅也压根就不是同一个东西。

我们前面提到的美军“斯旅”,即使在建设之初还带有相当大的陆军野战装甲攻防的影子,但最后出来的“成品”,还是不可避免地带上了美军21世纪初片面强调“打赢‘反恐’战争”、“一年打赢四场局部战争”(说白了就是打赢持续时间长、战斗烈度低、对手技战术素养差且装备低劣的治安战)的烙印,最后编成的部队多多少少是有点“偏科”的:为了迁就部署灵活性与快速机动性,牺牲了车辆的火力与防护性能(尤其是防护性能)。

在治安战中被伏击的美军步战车

相对这一问题,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的中型旅就完全没有这种缺陷——中型旅在我军建立之初的想定很简单,就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军面临着重装机械化部队数量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所推出的一项临时补救措施:ZBD-86型步兵战车的数量不足不要紧,咱们还有ZSL-92型轮式装甲运输车嘛。

ZSL-92A型轮式装甲运输车

因此相比“为了快速部署”而生的SBCT,我军的“轮式机械化旅”和后来的“中型旅”在建设之初,就是作为“重装机械化部队的削弱版”而使用的。包括后来在军改前给部分轮式机械化部队配备ZTZ-96型主战坦克这种蜜汁操作,本质上基于的都是同样一种逻辑。至于使用运输机进行战略投送这种高大上的科目,目前还不是中国陆军的建军重点,自然入不了我军的法眼,为了“灵活部署”而付出的性能代价自然而然地也就少了不少。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陆军的中型旅在建设思路与编成上乃至单车性能上反而比美军的斯特赖克旅级战斗队要“单纯”不少,更加接近于打赢大规模的常规陆战这种设定。

陆军的中型旅更倾向于打大规模陆战

但是,正因为中国陆军的中型旅的建设想定基于的是“打赢野战状态下的装甲攻防”,在独立遂行作战任务与战场态势感知能力上自然也就要比美军的SBCT弱一些了。

美军为旅级战斗队配备了无人机

相比美军给旅级战斗队配备战场监视无人机和炮兵侦察雷达的做法,中国陆军的中型旅到目前为止所能拿出来的也只有性能十分有限的炮兵校射无人机,对于当面战役地幅的战场态势感知在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于集团军一级的态势感知体系获取的情报下达。这对于美军的SBCT而言,我军的中型旅在这方面的能力无疑就是一个劣势了。

PLL-09式122毫米自行榴弹炮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详细分析了美军的斯特赖克旅级战斗队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改后的中型旅在建设思路上的差别,简略分析了这种差别可能会给二者的战役使用与战场表现带来怎样的不同。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继续深入分析美军的SBCT与我军的中型旅的差别,并讨论大家都喜闻乐见的问题——如果用美军的斯特赖克旅对抗我军的中型旅,谁赢谁输?敬请期待。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