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以曼施坦因为代表的很多德军高级将领在撰写回忆录时,大多对希特勒的独断专行和他对军事指挥的粗暴干预提出了批评,并将德国战败的责任归咎于希特勒本人,这种论调相当普遍,颇有推卸责任的甩锅嫌疑。从这些德军将领的立场来看,为了在战后洗白自己,他们持这种观点是很自然的。不过作为战争亲历者,他们的观点中也包含了部分事实,那就是在战争中后期希特勒对作战指挥的过多干预确实给德军作战造成了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加剧了战局的恶化。
1943年3月,希特勒访问南方集团军群司令部时与曼施坦因元帅握手,后者由于在哈尔科夫的漂亮反击而获得了希特勒的信任,但这种信任并未维持太长时间,他们之间的分歧最终导致曼施坦因于1944年3月被解职。
在看到这个问题时,笔者想起经典战争影片《大决战之辽沈战役》中的片段,美军顾问团团长巴达维将军精辟地评论了国共双方在军事指挥上的不同:“毛泽东和南京方面的最大不同是他没有专用飞机,他只好呆在自己的指挥室里等待捷报,而不可能飞往各地代替前线将领去行使作战指挥权。”暗示蒋介石对于前线指挥干预过多。此外,大家也都熟悉的中国传统军事信条:“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无论是巴达维的评论,还是中国古语,其实都说明了一点:最高统帅不应将军事指挥权抓得过紧,应该信任前线将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战场形势做出正确合理的战斗决策,而不应该过分干预指挥。毕竟,一线将领对于前线情况要比远在后方的统帅有更清晰的认识。
一战时在德军中服役的希特勒(坐者右一),他没有受过正规军事教育,也没有军事指挥经验。
首先,应该肯定的是,希特勒是一位政治强人,他对于政治策略和战略形势的判断有着异常敏锐的嗅觉和非常坚定的信念,从而使他在重大战略问题上能够力排众议,做出有利于德国的决策,这一点从战前的无血征服到战争初期的节节胜利都已经得到了证明。但是,希特勒并非是一位受过完整军事教育、具备作战指挥经验的职业军人,他的军事经验仅限于一战时期作为前线士兵的经历,他没有上过军校,他对军事战略的理解也远远谈不上深邃,更多依靠直觉行事,具体作战指挥绝非希特勒的强项。
1939年9月波兰战役期间,希特勒在前线视察,向行军的士兵们挥手致意。在战争前期,希特勒对于战场指挥通常不予干预,由前线将领自由发挥。
需要注意的是,基于希特勒的社会出身和激进的政治立场,他从未真正信任过德国传统军官团,只不过在战争前期他依然需要依赖军队将领们的才能推进战争,所以维持着与军官团的合作。在具体作战指挥上并不加以太多的干预。关于暂停进军敦刻尔克的决定其实并非希特勒本人的独自决定,当时前线集团军以上的很多德军将领都赞同这一决定,更何况还有戈林在一旁推波助澜。至于1941年基辅和莫斯科孰先孰后的争议其实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以莫斯科战役的失败为分野,希特勒与高级将领们的分歧彻底破坏了他们之间脆弱的信任关系,特别是由于莫斯科战役后在希特勒的强硬命令下,德军顶住了苏军的浩大反攻,没有再现拿破仑大军的溃败,更加增长了希特勒对于军事指挥的信心,他自任陆军总司令就凸显出这种倾向。
1942年6月,希特勒在南方集团军群司令部里与高级将领们讨论“蓝色”方案,正由于他的决定,德军同时在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两个方向上同时作战,酿成1942年的惨败。
从1942年的夏季攻势开始,希特勒对前线军事行动的干预愈发明显,在蓝色方案中的分兵之举、坚持围攻斯大林格勒以及禁止第6集团军突围,无一不是希特勒个人意志的体现,而其造成的后果早已人所公众。到了战争中后期,希特勒甚至连前线一个营的调动都要过问,而且时常顽固地命令部队不顾实际情况就地死守,无视前线将领的合理建议,令德军常常陷入本可以避免的困境中,造成了很多无所谓的损失。所以,也难怪曼施坦因等人对他颇为不满了。
原创不易,感谢支持,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军事公众号:崎峻战史。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