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打赢了罗斯巴赫战役。这是火枪时代中,教科书一样的经典战役。腓特烈抓住敌人的一个小错误,一举击溃2倍于己方的法奥军队,死伤只有对方20分之一。听萨沙说一说吧。
普鲁士本来只是一个日耳曼小国。
十三世纪,条顿骑士团占领今天的普鲁士地区,建立了这个小国。
实力弱小,普鲁士一度归属周边各强国麾下,甚至包括波兰。
直到1660年的瑞典-波兰战争中,勃兰登堡大选帝侯腓特烈·威廉通过《奥利瓦条约》,才取消了波兰对普鲁士的宗主权,获得了瑞典、波兰等国对普鲁士公国主权的承认,并且压制国内的等级会议,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也就是说,直到17世纪普鲁士才真正的独立,成为一个国家。
普鲁士国土面积不大,首都为今天的柏林,人口仅有300万人。
这个小国之所以能够生存下来,主要依赖条顿骑士团的尚武精神。
从古代开始,条顿骑士团形成的普鲁士军队,就有这高度的荣誉感、视死如归的战斗意志、铁一样的军纪。
不过,普鲁士军队规模很小(腓特烈大帝父亲时代军队只有3万多人),武器陈旧,战术落后,缺乏良将,始终属于欧洲二三流,不成气候。
让普鲁士真正开始称霸欧洲的功臣,就是腓特烈大帝(腓特烈二世)。
腓特烈大帝继承了士兵国王(他的父亲腓特烈·威廉一世)的遗产,具备了称雄欧洲的能力。
他的父亲腓特烈·威廉一世戎马一生,到断气前一刻还要挣扎着起来:我不要穿着国王的服饰去见上帝。我要穿上我的军装。
可惜,此时普鲁士的实力仍然在欧洲属于二三流。
除了上面说到的300万人口,军队总兵力不超过10万人,其中还有部分是雇佣军。
曾经立志做音乐家的腓特烈大帝,却是一个惊人的战术大师,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战役胜利。
他还是个百折不挠的军人,即便被全欧洲围攻马上就要失败,也淡然应对。
他以巨大的毅力苦苦坚持7年之久,最终奇迹般的获胜。
腓特烈大帝的代表战役,就是罗斯巴赫战役。
1740年,腓特烈大帝借口奥地利女国王继承不合法,突然出兵占领了富裕的西里西亚地区,击溃了强大的奥地利军队。
此举让一直旁观的法国、荷兰、俄罗斯等国都感到了危险。
普鲁士具有强悍的军事实力,如果任由它扩张,对所有人都是非常大的威胁。
于是,以奥利地牵头,法国、瑞典、俄罗斯、萨克森5国建立了军事联盟,准备合力打垮普鲁士。
此时腓特烈大帝的盟友只有英国。
可是,英国远离欧洲大陆,只愿意用海军参战,对普鲁士陆军没有直接的帮助。
1756年,腓特烈大帝判断敌人马上就要进攻,决定先下手为强。
8月,他亲自率领7万大军攻打萨克森。后者不是普鲁士人的对手,迅速被击溃,首都德累斯顿也被占领。
反普鲁士联盟大怒,各国倾巢而出50万大军,从各个方向攻向普鲁士。
双方兵力有至少3:1的差距,俄军、法军和奥军都是颇有战斗力的部队,非常不好对付。
看起来,普鲁士的亡国几乎是必然的
至1757年10月间,俄军已侵入东普鲁士,法军占领了汉诺福,奥军进入了西里西亚,而法奥联军也由西向首都柏林逼近。面对危局,腓特烈派李华尔德元帅率2.5万人迎击8万俄军;派贝芬公爵率4.1万人对抗10万奥军;他自己在11月4日,率3.2万人到达罗斯巴赫,以来迎击法奥联军,于是罗斯巴赫战役爆发。
腓特烈大帝此时四面楚歌,柏林一度也被敌人占领。
双方主力在罗斯巴赫遭遇。
这是一个大体平坦的山丘地形,普鲁士军队抢先一步占据了较高的地势。
此时,普鲁士军队只有2万2000人,对手法军有3万,奥军有3.3万人,相当于1打3。
在火枪时代,军队的数量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火枪的火力投射量很低,命中率低下,对于火枪兵数量是有很大要求的。原则上来说,军队数量相差一倍的战斗就根本没法打赢。
对于这种战役,任何将领都是没有把握的,腓特烈大帝也不例外。
11月5日11时,法国的索拜斯元帅认为普鲁士军队只要愿意应战,一定会失败。
为了避免普鲁士军队临阵脱逃,索拜斯元帅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判断。
他命令部队转向普鲁士军队的侧翼和后方发动攻击,切断敌人的交通线,阻止敌人撤退。
于是,史料记载:大军分为3个纵队行军。前卫为法国和奥地利的骑兵,中央为法国和奥地利的步兵,后卫为法国的骑兵。联军旌旗招展,军乐悠扬,好像胜利游行一样地向普军左翼旋转。
腓特烈大帝,却根本没有逃走的意思。甚至,他明知道柏林已经被敌人占领,仍然岿然不动,准备决战。
发现法奥军队突然变阵以后,腓特烈大帝大喜过望。
他认为法奥军队的指挥官轻敌,采用了临阵变阵的危险方法,为普鲁士军队提供了良机。
于是,腓特烈大帝亲自爬上山丘的屋顶,详细观察了战场形势。
随后,腓特烈大帝果断下达了改变阵营,转守为攻的命令。
由于腓特烈大帝的严酷训练,普鲁士军队不断军纪严明而且非常高效。
仅仅半个小时,2万大军全部变阵完毕,士气高昂,随时准备出击。
要知道,这是近代,步兵作战仍然有固定的阵型,火炮和辎重的搬运都是非常困难的。仅仅用了半个小时,这完全是神速。
一名目睹现状的法国军官说:敌人好像是在歌剧中变换布景一样。
搞笑的是,普鲁士军队变阵后就要发动攻击,法国元帅索拜斯却傲慢的判断敌人要逃走。
想来也是,2万对6万,又是高度强调军队数量的火枪时代,这无论如何也打不赢。
索拜斯元帅下令,各部立即发动追击战。
于是,法奥联军开始迅速“追击”普鲁士军队,先锋部队高速前进,和中路后路的部队拉开了距离,造成了阵型的大空挡。
法奥联军走到苏赫菲德之前的佩特施塔特村附近,这个漏洞已经很明显。
史料记载:右路纵队的骑兵遥遥领先于本队的步兵,左路纵队的骑兵却又落在步兵之后,原本应该在队尾的步兵预备队挤到了两个纵队之间,那又妨碍了炮兵部队的开进。
此时山坡上的腓特烈大帝,立即发现了敌人再次犯了错。腓特烈大帝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发现敌人的漏洞,并且迅速加以利用。即便战局再不利再危险,他也能够沉着指挥。
如同后世的拿破仑评价他时所说的那样:“越是在最危急的时候,就越是显得他的伟大。”
战机转瞬即逝,不容丝毫延误。
腓特烈大帝立即对骑兵下达了攻击命令,要求插入敌人的薄弱处,一举冲散敌人的阵型。
下午3点30分,普鲁士席德里兹将军率领4000骑兵,勇猛的从山坡上冲下,猛攻法奥联军的正面和侧翼。
当时德里兹将军不但使用了所有可以上马的士兵,自己都骑上一匹马冲了下去。
传承条顿骑士的精神,普鲁士骑兵骁勇善战、无谓生死。
自然,法奥联军也不是弱鸡。
法军和奥军元帅立即命令自己的骑兵,迎面拦截。
普鲁士骑兵从山上冲下,锐不可当,法奥联军骑兵根本阻挡不住。
短暂的激战后,法奥联军的骑兵大败,纷纷向后撤退,有的还践踏了自己的步兵。
击溃敌人骑兵以后,普鲁士骑兵冒着敌人火枪的弹雨,以必死的精神冲入敌人步兵中,疯狂砍杀。
那个年代,火枪比较落后,装填缓慢,难以有效对付骑兵。
在普鲁士骑兵的冲击下,法奥步兵狼狈抵抗,全军大乱。
普鲁士4000骑兵来回冲杀了4次之久,最终法奥联军稳定不住阵型,只得向后收缩,准备稳住阵脚。
可是,腓特烈大帝能够给你这个机会吗?
他果断下达了步兵进攻的命令。
普鲁士的18门重炮开始猛烈轰击,腓特烈的弟弟亨利亲王率领7个步兵营猛扑上去,开始可怕的齐射。
普鲁士步兵射击精确、训练严格,向法奥联军射出了恐怖的弹雨。
见敌人已经散乱,腓特烈大帝下令发动总攻。普鲁士步兵如猛虎一样冲向敌人,骑兵也绕到敌人后方砍杀拦阻。
此时法奥联军已经无法维持战斗阵型,步兵、骑兵、炮兵挤成一团,混乱不堪。
无奈之下,法国索拜斯元帅只能下令撤退。
在普鲁士军队的猛击下,撤退变成了溃败。在方圆40里的地域,随处可见丢盔弃甲的联军士兵,他们已经找不到自己的军官。
战役从下午3点30分开始,到4点30分就已经分出胜负。
战斗开始后90分钟,腓特烈大帝收兵。
此战,法奥联军死伤3000人,被俘5000人,共损失8000人,包括8名将军和300名军官,还丢掉了67门火炮。
而普鲁士军队仅仅损失541人,几乎是敌人的20分之一,其中战死的仅有165人。
只是,这场辉煌的胜利,没有改变普鲁士被围攻的局面。
战争又持续了7年,几乎每次战斗敌人都有一倍以上的兵力优势。
腓特烈大帝几次面临亡国甚至死亡,都硬挺过去了。在电影《帝国的毁灭》中,希特勒最后时刻,曾长时间盯着腓特烈大帝的画像,希望从他那里得到更大的勇气。
最终因为沙俄政权更替,普鲁士才奇迹般的保住了国家,并且彻底成为欧洲5大强国之一。
对于自己的一生,腓特烈大帝曾经这么说:即使遇到狂风暴雨,随时有颠覆的危机,我仍要想得、活得、死得像个国王的样子。头衔只是傻瓜的装饰品,伟人不需要什么,名字就够了;一个君主真正的信仰是他的兴趣和光荣;在我的国家里,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方式获得灵魂的安慰。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