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船的设计取决于雷达传感器,而不是船体
军事
军事 > 自媒体 > 正文

舰船的设计取决于雷达传感器,而不是船体

原标题:舰船的设计取决于雷达传感器,而不是船体

今年七十二岁的老佛爷(诺曼·弗里德曼,Norman Friedman)又发新随笔啦!舰闻怎么能不跟进,这篇文章是老佛爷基于最近火爆的26型护卫舰浅谈了一下当代的海军舰船设计,标题为直译,但是从文章逻辑上可能是由于确实是老了措辞有些不那么清晰切题~(括号内为译者注)。

今年6月底,澳大利亚皇家海军选定了26型护卫舰作为其下一代护卫舰。而加拿大的"加拿大水面舰艇"计划也将26型列为选择方案。这次澳大利亚购买26型是数十年来纯英国军舰设计的第一次成功,而上一次纯英国军舰的成功销售则是"利安德"级护卫舰(时间在20世纪60~70年代)。美国海军则不把26型作为其FFG(X)的选择方案,因为她尚未服役,这是采购的硬性要求。在皇家海军的计划中,26型将全部取代现有的23型护卫舰。26型比23型要大得多,几乎和某些国家的驱逐舰一样大。 

26型护卫舰

一个多世纪以来,护卫舰一直是风帆时代海军的支柱。相比那些统领舰队行动的、大型的、装备60~120门炮的战列舰,护卫舰通常独自巡航。在1794年国会授予6艘护卫舰以标志着海军革命的开始,但是后来由于铁甲战舰和蒸汽战舰出现,这个术语便不再使用。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护卫舰一词才再次出现。现如今,随着2015年9月"辛普森"号护卫舰(FFG-56)的退役,美国海军唯一的一艘护卫舰就只剩下"宪法"号了(在"辛普森"号退役前,她和"宪法"号是美国海军服役船只里,唯二在作战中击沉过敌舰的)。

美国海军“宪法”号风帆护卫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Frigates”(护卫舰)成为了反潜护航船只,意图比“Corvettes”(另一个风帆时代复活的术语,但如今中文译为“轻护卫舰”)更有作战能力,但是护卫舰又不如具有防空能力的“Sloops”那样任务复杂(又一个风帆时代的术语,原为游离于体制之外的单桅风帆蒸汽战舰,具备一定的远洋能力多为海外部署执行殖民地存在任务,在一战时期开始被定义为介于“Frigates”和“Corvettes”中间的舰种,具备扫雷能力,仍需要具备为远洋舰队提供勤务保障的能力,二战中上升为具备防空和反潜能力的远洋打杂舰种,例如“黑天鹅”级。由于该词来去匆匆,只保留了传统没有保留名称,所以一直没有中文标准译名,硬要翻译的话可以打破原有规则这样理解:“Frigates-护卫舰”、“Sloops-轻护卫舰”、“Corvettes-巡防舰”)。

皇家海军的“黑天鹅”级是“Sloops”的曲终之做,而这一舰种的概念却在如今的濒海战斗舰身上演绎的淋漓尽致

到了冷战时代,护卫舰一般都具有反潜能力,尽管类似"佩里"级的护卫舰也拥有防空能力。在冷战结束后,大部分北约成员国抛弃了传统意义上的护卫舰,因为专职护航的船只不再具有价值。没有敌方军舰会出现在水平线内,而面对安静的核潜艇时,护航舰队的作战价值也聊胜于无。

怒射SM-1的“佩里

在没有担任专门的反潜角色后,护卫舰在各国的地位逐渐变成了另一种多用途水面舰——比驱逐舰更小,因此造价也便宜,能够大量建造。这并不是护卫舰不好,而是一种对于低造价和需求关系间的思考。在美国的驱逐舰中,“宙斯盾”系统是最昂贵的部分之一。任何新世代的护卫舰都必须要拥有有效的防空武器,以保护自己和友舰的安全。 

即是传统的缔造者,也是传统的打破者。满载排水量超过5000吨的22型护卫舰

在过去的20年中,舰船设计者从计算机的巨大进步中受益。26型就是计算机进步的一大体现。这艘船使用了单面快速旋转的"工匠"(Artisan)有源相控阵雷达而不是类似"宙斯盾"的4面固定阵列雷达。雷达进行快速旋转式的扫描会降低对低可探测性目标的发现距离,因为雷达没办法一直朝向一个方向,从而限制了对目标的能量输出。但只要有进入有效侦测距离的目标,他也可以做到较快的更新雷达图像。只是这种战术图像和宙斯盾的4阵面雷达产生图像相比就要逊色了。来袭导弹激烈的机动会限制旋转的雷达天线所生成的战术图像,以及防御方导弹能在目标多近距离内使用其导引头。 

轻量廉价的单面旋转相控阵列雷达

26型装备了“海受体”(Sea Ceptor)对空导弹,该导弹源自“先进短程空对空导弹”(ASRAAM)。ASRAAM使用红外导引头,而“海受体”使用主动雷达导引头、数据链和更大的推进器。导弹采用垂直发射,发射舰可以使用数据链为导弹中途更新目标信息直到导弹导引头打开。该导弹也可以用来攻击水面目标,虽然它的战斗部很小。

“海受体”防空导弹

“海受体”是BAE公司开发的,目前BAE正在和欧洲导弹公司MBDA合作,开发了一种使用助推器的增程版本。“海受体”在设想中是取代"海狼"的导弹,"海狼"是一种射程非常短的点防御导弹。在未来“海受体”可以以"4合1"的方式装填进MK-41 VLS中。 

26型是皇家海军舰船采购的重要里程碑。大概在1990年以前,舰船都是由皇家海军设计的,海军接受参谋部的设计指标并和其他下属部门协商确定武器和传感器的适当组合。但是后来随着传感器和武器占舰船造价的比重越来越大,这一设计过程越来越复杂。英国政府后来意识到了需要不同设计。而23型则是护卫舰就是海军舰船局负责的最后一个主要项目了。

现在BAE公司(前英国航空航天公司)则成为了英国国防部的主要设计代理商。BAE在英国武器生产领域占有很大份额,即使是美国的武器生产也有相当大的份额。例如,"伯克"级使用的MK 45  Mod 4舰炮。26型也使用MK 45  Mod 4舰炮,这一定程度也反映了BAE对自己武器的熟悉程度。为了发挥优势,向澳大利亚出售的26型也是使用MK 45  Mod 4舰炮。 

除了舰炮,BAE还负责制造"工匠"雷达和"海受体"导弹。武器传感器都是自己家的系统,这样系统整合将会更加容易。从某种意义上说,BAE公司现在所做的和以前法国舰船局的做法是一样的——自己设计的船只使用自己设计的武器,而且BAE还开发了综合作战系统,这是海军以前所做不到的。 

早期的26型护卫舰CG,可见舰首的MK-45舰炮,还是非隐身外壳型号

但是需要知道的事,BAE缺乏有如皇家海军那般的舰船设计经验。在现实中已经作出决定,因为让传感器和武器系统有效的协同工作比设计令人满意的船体更加困难。美国人也持有相同的观点——濒海战斗舰完全交给两家承包商建造。 

英国人有理由认为舰队的维护训练需要标准化作业(不是BAE研制的武器都不是全新的,而且作为标准已经有一段时间)。他们使用标准化系统和武器,其中大部分都是由BAE开发的。濒海战斗舰的情况更加复杂,两种船型使用各自承包商的雷达和作战系统。最初美国的想法是只购买一种,但是这并没有发生。现在,已经不可能把一种型号的濒海战斗舰传感器给完全替换更另一种的,以解决后勤和训练问题。 

类似的问题可能发生在FFG(X)上。美国海军试图钦定洛马的作战系统,并且说服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也购买这种系统,以便四国海军能够更好地合作。

还请击一下文末的广告~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