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铜人:秦始皇下令铸造的大型夷狄服饰手办
国学
国学 > 国风观察 > 正文

十二铜人:秦始皇下令铸造的大型夷狄服饰手办

null

公元前221年,秦国攻灭六国,让赢着得以自称始皇帝。然而就在这时,位于陇西的临洮却突然传来奏报:当地突然出现了12个身着夷狄服饰的巨人,身高五丈,足履六尺!

得知这一消息后,不少人都忧心忡忡,认为这是上天示警,恐怕又将出现夷狄之祸。但秦始皇却不以为然,认为这是天降祥瑞。所以他下令依照那些巨人的模样,将六国收缴的兵器铸成十二铜人,立于咸阳宫前,以示天下太平。《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就源自这段历史的插曲。

null

12铜人至今都是在旅游景点内加分的重要道具

至今,十二铜人的复刻品都随处可见。虽然当年的原装货已淹没于历史的长河。但这并不妨碍后人为了旅游业需求和仪式感需要,尽力模仿出类似的东西。但这些今人的想象之作,无疑和十二铜人的真实相貌有巨大差距。

汉初的贾谊还在《过秦论》中描绘铜人是“销锋铸鐻,以为金人十二。《汉书•五行志》里的记载就更为详细:秦始皇二十六年,有大人长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显然,今人按照秦朝礼服形制打造的铜人,根本不可能是历史上的真实样子。

null

秦国的发迹历程

早在公元前900年,秦国的先祖--秦非子,就因养马有功而得到周孝王的赏识。随即被册封了西陲的50里地盘,并成为周天子安插在西部老根据地内的重要力量。

公元前771年,申侯联合犬戎进攻镐京,袭杀周幽王于骊山之下。秦襄公以兵救周,算是尽了封臣义务。后来周平王东迁,秦襄公又出兵护送,以功封诸侯。周平王更是把自己无力控制的岐山以西土地,都在名义上赐予了秦国。自此秦国开始成为西周的诸侯国。

null

秦国在兼并六国前已经经过了长期的扩张

建国之初,秦人不断临着能否生存下去的严峻考验。周平王赐给秦的土地,实际上布满各种戎、狄部落。许多部族看似规模不大,却在国际外交地位上与周天子都可以平起平坐。这也是他们敢于出兵敢于西周内政的一个因素。甚至还有不少部族,在几代人之前都与周王室有过联姻或结盟关系。

在最初几年的斗争中,秦国均以失败而告终。无疑,早期秦人带着较为落后的关东技术西进,很难立刻就与尚武好战的戎狄对阵。秦人眼看着封赐给自己的土地却得不到手,于是大力向对手学习。在秦襄公战死后,花了数代人时间继续较量。最终,秦人成功的将大量戎狄纳入麾下,却也因此在习俗和礼仪风格上发生聚变。以至于在之后的很长时间里,都被关东诸侯们视为如假包换的蛮夷。

null

秦人的好斗与尚武习俗源自周边的亦敌亦友部族

但站在秦人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自然觉得这种戎狄化是情有可原。周人当年占据着他们的土地,同样与戎狄大量联姻结盟,疏通贸易路线、获得技术成就。这才有了挥师东进,屡次压制殷商的天下盟主实力。所以秦人对于不属于周礼系统的部族,其实非常熟悉,并且也没有不可调和的抵触心理。制作夷狄服饰的铜人,当然有秦始皇彰显自身强大,并让四海来朝的装逼心理。但从深层次而言,这也是缅怀秦人的早期奋斗与发家历程。

有意思的是,在早期的希腊东方学记载中,同样将相当于秦国以西地区描绘为出产巨人的地方。由于当时的东方较为封闭,外界对于其地理与文化信息的认知,更多反应的是可以接触到的中间人形象。大量分布在西域东部、河西走廊的吐火罗系大月氏,可能就是希腊人笔下的巨人,也是造反陇西的铜人原型。在后来被匈奴征服和驱逐前,他们长期生活在中后期的秦国边陲,也是联通东亚与中亚贸易路线的主要载体之一。

null

秦国以西的河套就大月氏的地盘

null

12铜人可能是以大月氏服饰为主要造型

此外,在秦国旧地以北,还有在戎狄中较为强大的义渠。他们同样受吐火罗与更晚抵达的斯基泰草原文化影响,成为秦人非常喜欢的骑兵兵源和涉外人才。因此,让秦始皇这样有天下野心的君主去制造夷狄形象的铜人,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null

秦国的壮大也吸纳了包括义渠在内的众多戎狄

null

秦人的骑兵主力就是义渠等规划部族

在秦朝灭亡后,项羽火烧咸阳宫。但关于十二铜人的迁移,只有在汉朝时从咸阳被搬迁到长安的记录。一直到后来的董卓之乱,财政困难的军阀为了保证军饷和经济稳定,将大量的铜像销毁后铸成铜钱。秦始皇的夷狄玩具,也就这样彻底消失在历史当中。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